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 | 《中国园林》2022主题计划发布 | 含主题阐述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杂志 2023-04-12

在经过了前期征集和后期讨论后,《中国园林》主编副主编会议已正式确定2022年主题计划。所有主题均已完成主题阐述。


欢迎大家选择适合的主题踊跃投稿,一起为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科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园林》2022年主题计划


主题名称:城中之园、园中之城


刊期:第1期 (1月)


主题阐述:

中国城市与园林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城市与园林是同时出现、也是并存发展的。


城市中最基本的单元是住宅,合院一直是中国古代城市住宅的基本类型,在院子甚至是小小的天井之中,通常都会种植树木或摆放盆栽植物,既有美好的寓意,也缓解规则式住宅过于严肃的氛围。为了增加生活情趣,在有限的城市宅院空间中,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创造园林。


中国古代城市无论选址何处,都会在城市与山峦之间、城市与河流之间建造陂塘、运河、沟渠等水利工程,储水调蓄、引水绕城或穿城,形成安全和可控的水系统,满足城外农业灌溉及城市供水、蓄水、排水和船运等需求。这一系统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结构和景观格局,促进了城内城外风景的互相渗透及城市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采用了类似的营建思想,具有相近的城市结构及城乡一体的山水风景系统。城邑的布局往往非常紧凑规矩、严谨方整。即使在实际建造中,由于地形和水系的影响,城邑的形状会有所变化和调整,但总体仍会保持一种秩序。而城邑之外的风景则完全不同,一些独特的自然山水,经历了充分的人文营建,成为风景名胜和郊邑园林;而支撑农业生产的水利系统在不断地维护与管理后,不仅成为田园风光的重要骨架,更有相当一部分经过文人墨客的山水诗画创作及城市八景文化的熏染,最终也成为诗意的园林和风景。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城市内外山水风景体系的营建;

2)城市中的园林;

3)区域自然系统的风景化。


选题意义:

以城乡一体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城市,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中国城市与中国园林有着极为相似的结构,城市就是放大版的园林。城邑的面积不大,如同宅院中的住宅部分,紧凑严谨、规整有序;更大的部分是城市内外自然与人工的山水风景,就如同宅院中的园林。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营建园林的方式来营建城市的。宅园相依、城景互融,这是我们中国人早已有的生活原型和生活理想。本期主题希望通过“山水-城-园”关系的探讨,梳理中国营城、造园传统的脉络体系,对研究传统城市和风景营建提供一种整体性视角,为当下城乡营建提供理论与实例支撑。



主题名称:风景园林新技术


刊期:第2期(2月)


主题阐述:

服务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及数字中国国家战略,聚焦风景园林事业的前沿和关键实践领域,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实践亟待变革与转型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方法的运用改变了基于感性与经验积累的传统认知判断模式。跨学科综合运用数字技术,聚焦精准化的风景园林问题研究、规划设计、运维管控已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的主流趋势,数字化改造并赋能风景园林事业!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数据获得与数字化人居环境。

该方向包含通过遥感、点云、物联传感等技术获取数据,突破传统感性描述、经验判断的局限,将研究的重心从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辅助定性判断,通过跨学科融合、数据融合,建构人居环境的数字化环境模型。


2)数字化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探讨数字化景园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全数据链贯通风景园林的调研评价、规划设计、方案比选、绩效评价等环节,提高风景园林环境评价、规划设计的科技水准。


3)智慧风景园林系统与运维。

针对风景园林的系统与要素特点,研发适用于风景园林科研与实践的数字信息系统,避免简单地套用既有的建筑、城市数字信息系统,共同建构数字化人居环境。


选题意义:

数字引领、“合纵连横”,实现横向学科融合、纵向数据链通,驱动风景园林事业的整体进步。



主题名称:风景园林教育


刊期:第3期(3月)


主题阐述:

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学科框架和方向逐渐清晰,培养层次和课程体系日趋完备,本硕博各级学科点规模化增长,风景园林教育的量与质得到迅速提升。经验需要总结,问题需要对策,发展需要理论,国家教育新导向更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需求。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本期主题聚焦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前沿实践探索,围绕风景园林教育教学中的培养目标、价值导向、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基地建设等理论和实践展开,包括教育、教学、课程的评估评价、规划设计和实施运行等。


选题意义: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自信、时代担当的风景园林人才,既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机遇,也是风景园林教育响应党中央两个文明建设的历史担当。立足风景园林本硕博各个阶段的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夯实专业教育基础,加强专业培养特色,深入研究探索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前瞻性、社会性和交叉性,对于学科建设和教育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主题名称:中国国家公园


刊期:第4期(4月)


主题阐述: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自十八届三中全会起全面开展以来,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运动已经历了百余年探索,有诸多经验教训可资借鉴,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独特的境况。


本期主题将关注中国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问题。如何处理中国国情下的保护与发展统筹难题,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如何在技术变革中让中国国家公园占据后发优势等,是本期主题要讨论的内容。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

2)中国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

3)中国国家公园文化;

4)新技术变革下的中国国家公园治理路径。


选题意义:

从中国国情来看,国家公园建设将长期面临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局面,人口众多、保护与发展难以协调的困局将长期持续,我国国家公园的管理难度世所罕见;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我国长期积淀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模式,如何在国家公园内保护与传承,让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传统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支撑,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学经过快速发展,成为可以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提供系统性支撑的科学,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也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主题名称:设计研究与场地实践


刊期:第5期(5月)


主题阐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何以借助研究推动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政策更倾向于为资本扩张服务,设计建造发生的过程往往不自觉地接受资本运作规律中的某些商品属性,设计自身的思考深度和积累被稀释。在资本逻辑的洪流中,规划与设计究竟是商业产品还是基于学科本体思考的、关注文化价值的产物,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却往往成为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伴随着一级学科设立的强劲引擎,风景园林学术研究的边界不断拓展,其解读与讨论越来越多地进入跨越传统范畴质询;但与此同时,学科自身的建构依然是重要议题——如何返回风景园林本身,如何将更广泛的议题批判性地加以转化,并由此重构风景园林知识,在与实践相关联的同时,又对当代的、本土的境况予以回应。这些转化、重构、关联与回应的工作,正是本主题关注的核心所在。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场地与山水,文化性、场所与生活,自然属性、气候、地质特征,细部与质料等。


选题意义:

尝试探讨设计研究与场地实践的直接关联,为研究与实践之间形成良性的互促关系提供参照。



主题名称:风景园林促进乡村振兴


刊期:第6期(6月)


主题阐述:

1)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农村包围城市。每个中国人几代之前几乎都是农民,都满怀着浓厚的乡愁情怀。从农村建设试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脱贫攻坚、小康社会建设,最后上升为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意义重大。


2)乡村振兴的内涵系统而全面,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风景园林专业可能在乡村的“三生”方面作出独特贡献: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吸引人才聚集回归;承传乡土文化,优化人居环境;发展田园旅游休闲,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3)城乡和谐发展。中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和山区发展的不充分。目前城乡发展仍是二元结构的模式,城乡人口比例约6:4;即使未来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最高达到75%,乡村振兴也要解决永久25%人口的“三农问题”。城里人要尊重乡村的本土知识、农民的自主选择和平等地位,而不要代替乡村人去发现乡村、思考乡村和治理乡村。城乡人居环境应当各具特色,相辅相成。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以农村、农业、农民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目标,以城乡统筹为手段,保护乡村多样的生态系统,塑造如诗如歌的田园生活方式,兼顾乡村生态农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1+2+3的产业融合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的整合,重塑田园风光里的美丽乡村。 


选题意义:

在2020年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稳定脱贫成果,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引导农民走向富裕生活、农村走向现代化、农业走向生态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乡村发展有短板,就会制约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乡村是中国未来的增长极,“未来30年,中国看乡村”。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必须包括农业空间里的生态修复和建设,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延续,保护、建设优美的田园风光。



主题名称:荒野与再野化


刊期:第7期(7月)


主题阐述:

为应对人类世背景下的物种灭绝危机、气候危机与公共健康危机,荒野保护与再野化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2020年后全球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


荒野(wilderness)是大面积的、自然原貌得到基本保留或只被轻微改变的区域,其中没有永久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由于目前地球上几乎已经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原始自然”或“纯粹自然”,因此在实践层面上,荒野是指人类开发程度和控制程度相对最低的自然区域。对我国而言,荒野是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中最具生态价值的精华,是最美丽的中国陆地和海洋区域,具有生态、社会、文化、精神、审美、经济等多重价值,能够提供经济、社会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生态系统服务。荒野与人居环境相互耦合、共同构成美丽中国的完整画卷。


再野化(rewilding)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功能完备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在所有营养级中的各类物种。再野化后的生态系统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是自我维持的,这将涉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式转变。再野化的目标相对统一,而方法则具有多样性和在地性,包括保护核心荒野地、增加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和重引入关键种、适度允许自然干扰的发生、降低人类干扰和管理程度、拆除部分人工基础设施等。近年来,由于受到人类世概念、营养级联等生态学理论,以及景观尺度生态修复、“积极式保护”等新兴因素的驱动,再野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演变成为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领域的一种新理念和新途径。


选题方向 (包括但不限于):

1)与荒野或再野化相关的科学研究;

2)与荒野或再野化相关的政策研究;

3)与荒野或再野化相关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选题意义:

本期主题从多学科、多地域等多种角度共同探讨在中国开展荒野保护和再野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生态实践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最终保护和提升我国关键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主题名称:文化的自然——中国国土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


刊期:第8期(8月)


主题阐述:

人文自然生态系统(Human Natural Ecosystem)是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对自然施加影响和改造而形成的既适用于人类合理的生存方式,又保证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影响与自然过程相互适应的生态系统。


中国疆域辽阔,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温湿度、动植物等自然条件,不同状况的自然条件叠加又形成了更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来的劳作实践,中国人在不断摸索中掌握了适应本土环境特点的生存发展方式,根据地方的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发展农业,营建家园。为了适应地域自然条件,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改造环境,梳理水文,营造灌渠、陂塘、运河等水利设施;改变地表、围筑海塘,形成中国国土特有的山水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国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这一系统在长期的运行和演变中,逐渐成为区域和城市中的风景,呈现出独特的景观面貌,这是中国国土所特有的文化的自然,是中国国土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区域景观的特征和演变;

2)区域景观系统的保护及优化途径;

3)区域视角下的风景营建;

4)区域景观体系的当代转变。


选题意义:

国土上人文自然生态系统是既有的国土生态支撑系统,也是国土的人文景观系统,同时还是未来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管理的前提。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巨大变革时期,作为风景园林的从业者,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和研究中国国土所特有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聚焦中国问题,为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建立起一个具有弹性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支撑系统,来协调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维护国土与城市的安全,同时系统性地保护和延续国土上的人文景观特征。



主题名称:风景园林与国土空间规划


刊期:第9期(9月)


主题阐述:

风景园林与国土空间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两者学术理论上的规划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密不可分。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系统是两者范围最大的交集。包含的学科专业、涉及方向领域广泛而交叉,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人居环境需求的提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发展,都变至关重要、首当其冲。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的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需要风景园林思想,主导了中国五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风景园林,需要与时俱进,应对变局,探索如何将中国风景园林优秀传统与现代空间科学规划理论技术相结合。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风景园林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理论与实践;

2)区域景观系统的地方性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理论与实践;

3)公园城市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理论与实践;

4)风景园林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多学科理论、方法、路径交叉与应用。


选题意义:

不仅在理论上可为人居环境学科提供一个让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起来的基本框架,而且在实践中有助于目前大规模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安全稳定的国土及区域环境重塑。风景园林与国土空间规划探讨,正是这一庞大计划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主题名称:城市生物多样性


刊期:第10期(10月)


主题阐述:

全球正在经历5.4亿年(寒武纪)以来第6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的报告,1970—2014年全球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0%。根据《IPBES全球评估报告》,物种灭绝速率是过去1000万年平均速率的数十甚至数百倍,全球生物多样性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自然保护以外,城市和农田也是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制定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筹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等。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持续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风景园林学作为一门以研究自然与人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学科,如何积极响应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值得重点关注和积极思考。本主题聚焦研究前沿和热点,是风景园林学科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

2)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修复;

3)城市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


选题意义:

目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处于危机之中,风景园林师们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期主题希望帮助风景园林师研究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演变过程进程之间的紧密关系,深入理解风景园林学科实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使风景园林师能正确运用学科技能和知识,帮助减少人类活动对现有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同时寻找机会去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主题名称:“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学


刊期:第11期(11月)


主题阐述:

碳是组成地球物质的基本元素,其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方面见证了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造成全球变暖、改变大气循环、引发自然灾害的重要诱因。因此,碳排放的治理问题“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达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确定的重要战略部署,已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


失衡的碳排放,其根症是失衡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更是失控的欲望追求和失真的人与自然关系观。风景园林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场域,自然风景给人类风景园林设计以启迪借鉴,人类也通过风景园林设计适应改造着自然风景。人类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以不同的方法路径创造景观设计。碳中和目标要求风景园林师对既有的理念、路径、技术等予以反思,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2)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思路;

3)碳中和目标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选题意义:

对碳中和目标与风景园林学关系的探讨,是风景园林师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作中肩负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本期主题将聚焦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思路、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研究等方面,以期为探索碳中和目标下风景园林学科功能定位与发展转型路径,营建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主题名称:生态修复


刊期:第12期(12月)


主题阐述:

生态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下降,亟须进行生态修复。2019年,联合国大会批准“联合国十年生态系统恢复计划”,于2021—2030年实施。旨在扩大退化和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以此作为应对气候危机和加强粮食安全、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中国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框架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体战略,构建了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的综合治理体系,已取得开创性进展,初步形成生态修复新格局。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显著成效时,指出“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在部署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时,强调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修复既能促使社会与自然系统协同演化,又可以有效缓解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风景园林学作为一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公园、城市与区域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能够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生态修复作为风景园林学科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生态修复理论方法和实践标准前沿;

2)生态修复的生态-社会-经济复合评估;

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规划设计和综合治理案例研究。


选题意义:

全球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威胁,修复生态空间意味着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帮助生态系统为人类和自然带来福利。我国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更加注重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精准施策,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完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本期主题希望通过梳理先进的生态修复理念框架、实践标准、评估体系和技术方法,总结国内外典型的生态修复案例,拓展风景园林学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支持,为国家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相应参考。




投稿时间与方法

时间:

相应刊期主题文章需提前4~6个月投稿。


方法:

登陆《中国园林》官方网站,通过远程投稿系统进行投稿;投稿时请在文章题目末尾注明(2022年XX期主题投稿)。


🔗《中国园林》已申请百度官网认证

🔗《中国园林》稿件处理流程

🔗 中国园林杂志服务号使用说明说



相关阅读

视频 | 王向荣主编介绍《中国园林》2022年主题计划



//////END//////

《中国园林》新媒体部

头图设计 | 韩静怡
 编辑 | 王媛媛 金花 李

排版 | 李旻

审校 |  金荷仙

↓↓点分享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